
科技金融惊天巨变!谁是下一个雅虎?

科技金融“大文章”:放宽并购贷款的理想与现实
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试水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,无疑是科技金融领域的一剂强心针。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题,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,最终实现科技强国梦的有效途径。然而,细细品味,却也暗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批判性思考的问题。
理想很丰满:政策的积极信号
不得不承认,放宽并购贷款,提高贷款比例至80%,延长贷款期限至10年,对于那些渴求资金,希望通过并购迅速扩张的科技企业来说,绝对是雪中送炭。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的观点很有代表性,延长贷款期限确实更符合科技企业并购的实际情况,考虑到整合的复杂性,以及协同效应的滞后性,更长的贷款周期能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。同时,提高贷款比例也能减轻企业自身的资金负担,让它们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和创新中。
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也指出,科技企业研发创新过程中,自有资金往往捉襟见肘,外部资金的支持尤为重要。这种政策调整,无疑是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科技企业,支持它们做优做强的重要一步。北京银行成功落地首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业务,也印证了政策的可行性。
现实很骨感:试点背后的风险与挑战
然而,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可能很骨感。
试点范围的局限性
首先,试点城市仅限于北京、上海等18个城市,这些城市固然是科技创新中心,但中国广袤的土地上,还有无数潜力巨大的科技企业,它们可能因为地域限制而无法享受到政策红利。这种“选择性”的扶持,是否会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?
“掐尖”式的扶持
其次,对试点银行和试点科技企业的筛选标准也颇为严格。要求银行经营状况良好,风控能力强,科技企业则需要科研积累雄厚,信用记录良好。这实际上是一种“掐尖”式的扶持,将资源集中在少数“优等生”身上。诚然,这样做可以降低风险,确保资金安全,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,但资质稍逊的企业,又该如何获得发展的机会?
并购背后的“血腥”
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,并购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。很多时候,并购并非强强联合,而是大鱼吃小鱼,甚至是恶意收购。这种“吃掉”同行的行为,真的能促进科技创新吗?还是会扼杀一部分有潜力的初创企业?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曾经的雅虎(Yahoo!),疯狂并购却最终走向衰落,被Verizon收购(参见《纽约时报》相关报道)。
政策执行的风险
最后,政策的执行也存在一定的风险。如何确保贷款资金真正用于科技创新,而不是被挪用或滥用?如何防止银行为了完成任务而降低风控标准,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?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。金融监管总局要求试点银行制定详细的工作细则,强化贷款资金用途监控,这无疑是必要的,但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执行和监督。
总而言之,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,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,它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。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劳永逸,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,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