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uthor

寿险业巨震!“报行合一”竟成银行抽血利器?代理人“提质”背后暗藏惊天秘密!

寿险业巨震!“报行合一”竟成银行抽血利器?代理人“提质”背后暗藏惊天秘密!摘要: 寿险业的“报行合一”:一场迟来的刮骨疗毒,还是银行的釜底抽薪?银保渠道:繁荣背后的隐忧2024年上市险企的年报,就像一场精心排练的舞台剧,各家粉墨登场,尽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...

寿险业的“报行合一”:一场迟来的刮骨疗毒,还是银行的釜底抽薪?

银保渠道:繁荣背后的隐忧

2024年上市险企的年报,就像一场精心排练的舞台剧,各家粉墨登场,尽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。但魔鬼往往藏在细节里。表面上,银保渠道一片欣欣向荣,总保费收入高达3897.31亿元,多家公司突破500亿大关。但仔细拆解,却发现这繁荣景象背后,暗流涌动,危机四伏。

银保渠道,说白了就是保险公司借银行的渠道卖保险。过去,这里曾是保险公司跑马圈地、迅速扩张的“金矿”。但随着“报行合一”政策的推行,游戏规则变了。所谓的“报行合一”,就是要求保险公司严格按照报备的价格销售产品,不得私自提高或降低价格。这本意是规范市场,防止恶性竞争,但实际效果如何呢?

“报行合一”的理想与现实:保险公司的“让利”,银行的“失血”?

从数据来看,这场“报行合一”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:银保新业务普遍下滑。中国人寿更是首当其冲,降幅高达26.66%。为什么?很简单,以前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,会给银行渠道更高的手续费和佣金,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润。现在“报行合一”了,这部分费用被砍掉了,银行自然不乐意推销保险产品了。

而续期业务的突飞猛进,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下的“饮鸩止渴”。因为新业务难做,保险公司只能更加依赖老客户的续保。这种依赖,真的健康吗?一旦老客户流失,或者续保意愿下降,整个银保渠道岂不是岌岌可危?

更值得警惕的是,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的提升。这听起来很美好,但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的问题。为了提升新业务价值,保险公司可能会推出更多高价值、高收益的产品。这些产品真的适合所有客户吗?是否存在销售误导、夸大收益的现象?监管部门是否应该更加关注这些问题?

值得注意的是,保险机构“降费”成功的对立面,是银行手续费及佣金下滑的大势所趋。据统计6家国有大行和9家头部股份行(广发银行、恒丰银行、华夏银行暂无数据)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均成现下滑态势,下跌期间处于2%-26%。

寿险业巨震!“报行合一”竟成银行抽血利器?代理人“提质”背后暗藏惊天秘密!

这难道不是一种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做法吗?保险公司看似规范了经营,提升了利润,但却牺牲了银行的利益,最终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生态的失衡。更何况,银行也不是慈善机构,手续费下降了,他们会从哪里找补回来?会不会变相提高其他费用,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?

个险渠道:转型阵痛与虚假繁荣

说完银保渠道,再来看看个险渠道。这里,人身险公司的主旋律是“清虚提质”。说白了,就是清理那些不合格的代理人,提升代理人的素质。从2020年开始,代理人数量持续下降,直到2024年底才出现企稳迹象。

表面上看,这“清虚提质”似乎颇有成效。代理人数量下降的速度放缓了,人均产能也提高了。但是,这真的意味着个险渠道就焕发新生了吗?恐怕没那么简单。

首先,代理人数量的企稳,很可能只是一个假象。毕竟,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,很多人迫于生计,不得不加入保险代理人的行列。这些人真的具备专业的保险知识和服务能力吗?他们真的是真心想为客户提供保障,还是只想赚取佣金?

其次,人均产能的提高,也可能是一种“幸存者偏差”。那些能力差、业绩差的代理人被淘汰了,剩下的自然都是精英。但这些精英真的能代表整个个险渠道的水平吗?他们真的能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吗?

更令人担忧的是,人保健康和新华保险的个险续期业务出现了同比下降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客户对这两家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满意,不愿意续保。这才是对“清虚提质”最大的讽刺。

寿险业巨震!“报行合一”竟成银行抽血利器?代理人“提质”背后暗藏惊天秘密!

代理人“提质”的真相:被平均的收入,被掩盖的危机

最后,我们再来看看代理人的收入。中国平安的代理人月均收入为1.04万元,同比增长5.9%。太保寿险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6868元,同比增长7.1%。这些数据看起来很诱人,但仔细分析,却发现其中猫腻不少。

首先,这些数据都是“平均数”。这意味着,有一部分代理人的收入远高于平均水平,而另一部分代理人的收入则远低于平均水平。那些收入垫底的代理人,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?他们还能坚持多久?

其次,这些数据都是“首年佣金收入”。这意味着,这些收入主要来自于新单的销售。一旦新单的销售停滞,这些代理人的收入就会大幅下降。他们真的能依靠这些收入来维持生计吗?

更重要的是,这些数据都没有考虑到代理人的付出。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保险知识、拓展客户、维护关系。他们的工作压力巨大,心理负担沉重。他们的付出和回报真的成正比吗?

所谓的代理人“提质”,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吗?还是只是把一部分代理人推向了绝境?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41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