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黄酒生死局:2024财报揭秘,高端化自救是蜜糖还是砒霜?

黄酒企业:生存还是毁灭?2024财报背后的冰与火之歌
2024年的财报,宛如一面残酷的镜子,映照出黄酒行业内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真实景象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,而是一场关乎“生存与突围”的生死较量。会稽山的高端化战略看似奏效,营收和扣非净利的双位数增长,让人眼前一亮。但仔细琢磨,这真的是市场需求的自然增长,还是营销驱动下的短期繁荣?古越龙山的困境则更加令人担忧,扣非净利的微增,毛利率的下滑,都预示着这家老牌企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至于金枫酒业,连续五年的扣非净利为负,几乎已经到了破产边缘,令人唏嘘。
整个行业都在押宝“高端化”,仿佛这是唯一的救命稻草。但我不禁要问,当消费者对黄酒的认知还停留在廉价的佐餐酒时,强行“高端化”究竟是引领行业破局的蜜糖,还是加速企业衰落的砒霜?这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,更充满了风险。黄酒企业,真的准备好了吗?又或者,他们只是在盲目跟风,饮鸩止渴?
冰火两重天:黄酒市场表面的复苏与暗藏的危机
整体向好?别被假象迷惑了
2024年,黄酒市场看似迎来了一丝曙光。三巨头营收合计增长,在白酒、啤酒、葡萄酒普遍承压的大环境下,黄酒似乎成了难得的亮点。但这种“整体向好”的说法,更像是一种公关辞令,掩盖了行业内部的深层矛盾。要知道,这个所谓的增长,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低基数之上的。比起其他酒类,黄酒的市场份额早已被边缘化,稍微有点风吹草动,就能引发数据上的大幅波动。所以,我们真的应该为这区区两位数的增长而欢呼雀跃吗?我对此持保留态度。
巨头分化:会稽山的高歌猛进,古越龙山的增长困境,金枫酒业的泥潭深陷
黄酒三巨头的表现,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,也暴露出各自战略上的缺陷。会稽山看似一路高歌,但真的摆脱了低端形象了吗?它的增长,有多少是依靠疯狂的营销投入换来的?古越龙山作为行业老大,营收增长乏力,扣非净利几乎停滞,这足以敲响警钟。它是否已经患上了“大企业病”,行动迟缓,创新不足?而金枫酒业的处境,则更加糟糕。连续亏损,市场萎缩,几乎看不到任何复苏的希望。这家曾经的“中国名牌”,如今却沦落到如此地步,实在令人惋惜。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,金枫酒业的衰落,很大程度上是咎由自取。
数据背后的真相:是谁在裸泳?
财报数据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看清数据背后的真相。会稽山中高端产品毛利率飙升,固然可喜,但有多少是真正的高端产品贡献的?古越龙山毛利率下滑,是成本控制不力,还是产品竞争力下降?金枫酒业的巨额亏损,又是哪些原因造成的?如果只看表面数字,很容易被蒙蔽双眼。只有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,才能真正了解黄酒行业的现状,才能找到突围的方向。但有多少企业,真正愿意这样做呢?
战略抉择:保守的慢性死亡,激进的险中求胜?
历史的十字路口:黄酒的没落与三巨头的挣扎
黄酒的衰落,并非一朝一夕之功。曾经,它也辉煌过,是中国酒桌上的主角。但随着白酒的崛起,黄酒逐渐被边缘化,最终沦为小众市场。在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,古越龙山、会稽山、金枫酒业的每一步选择,都显得至关重要。它们肩负着拯救黄酒产业的重任,但它们真的有能力做到吗?还是说,它们只是在做着无谓的挣扎?
金枫酒业:作茧自缚的保守主义
金枫酒业的衰落,在我看来,完全是咎由自取。这家企业过于保守,过度依赖江浙沪“老巢”,不思进取,最终被市场抛弃。在其他企业纷纷开拓全国市场的时候,它却固步自封;在消费者口味不断变化的时候,它却一成不变;在竞争对手加大营销投入的时候,它却主动缩减广告宣传费。这种种举动,无异于自掘坟墓。金枫酒业的失败,证明了一个道理:在快速变化的时代,保守主义就是慢性死亡。
古越龙山: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?
古越龙山作为“中国黄酒第一股”,拥有先发优势和国企背景,本应成为行业的领头羊。但它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。虽然也早早布局高端化,但却始终无法摆脱“低端”的标签。高昂的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,使得它的产品缺乏竞争力。而“高低价差”导致的产品结构失衡,更是让它陷入了增长困境。古越龙山的问题在于,它过于依赖过去的辉煌,缺乏创新和变革的勇气。它就像一个年迈的贵族,空有头衔,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会稽山:激进改革下的昙花一现,还是真正崛起?
相较于金枫酒业的保守和古越龙山的迟缓,会稽山的激进改革,似乎带来了一线生机。中建信入驻后,会稽山在高端化和年轻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,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,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但我们也要看到,会稽山的崛起,带有一定的偶然性。它更像是“矮子里面拔将军”,在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,它的表现才显得格外突出。会稽山的未来,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。它能否持续创新,能否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认可,还有待时间的检验。但无论如何,会稽山的尝试,都为黄酒行业带来了一丝希望。至少,它证明了激进改革,或许是黄酒突围的唯一出路。
转型迷局:年轻化遇阻,高端化是蜜糖还是砒霜?
年轻化:一厢情愿的幻梦?
黄酒企业试图通过年轻化来吸引年轻消费者,这本无可厚非。但现实是残酷的,投入大量资金开发的咖啡黄酒、气泡黄酒等产品,市场反响平平,销售额占比微乎其微。这说明,黄酒企业对年轻消费者的需求,存在严重的误判。年轻化并非简单地推出一些新奇特的产品,而是要真正了解年轻人的文化和价值观,找到与他们沟通的方式。更重要的是,要改变黄酒在他们心中“老土”、“过时”的刻板印象。但这些,黄酒企业做到了吗?恐怕并没有。年轻化,或许只是黄酒企业一厢情愿的幻梦。
高端化: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
在年轻化遇阻的情况下,高端化几乎成了黄酒突围的最后希望。古越龙山和会稽山纷纷提价,试图推动“黄酒价值回归”。但这条道路,注定充满荆棘。品牌培育需要巨额投入,消费者对高价黄酒的接受度有限,成本与利润的平衡更是难上加难。2024年,会稽山的营销费用激增,但营收增长却并未达到预期。古越龙山多次调价,却仍然无法扭转毛利率下滑的趋势。这些都说明,高端化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长期投入和精细化运营。更重要的是,要让消费者真正认可黄酒的价值,而不是简单地提高价格。
结构性矛盾:行业萎缩下的价格战阴影
黄酒行业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,行业规模持续萎缩。规模以上黄酒企业数量不断减少,销售收入也大幅下降。这意味着,市场需求正在萎缩,竞争更加激烈。在头部企业涨价推进高端化的同时,其他中小企业很可能会选择低价策略,抢占平价市场。这将进一步加剧价格战,使得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。在市场萎缩的大背景下,高端化能否成功,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。
价值回归?小心重蹈覆辙!
黄酒企业追求“产品价值回归”,这听起来很美好,但如果操作不当,很可能会适得其反。如果只是简单地提高价格,而没有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,消费者是不会买账的。而且,提价很可能会导致市场份额的流失,让竞争对手有机可乘。更重要的是,黄酒企业要吸取过去的教训,避免重蹈覆辙。在追求高端化的同时,也要注重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,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认可。否则,“价值回归”很可能会变成一场空谈,甚至加速黄酒行业的衰落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