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市民金融奖内幕:渤海银行“人民金融”是真为民还是玩噱头?

“市民金融奖”背后:一场精心包装的自嗨?
光鲜背后的真相:一场200余家银行的“陪跑”?
“2025零售银行年会暨RBA第八届零售银行大奖颁奖典礼”,名字倒是挺唬人。渤海银行拿了个“市民金融奖”,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广而告之,仿佛得了什么了不得的荣誉。但仔细想想,这种行业内的评奖,水分有多大? 200多家银行参与,六大国有银行、十二家股份制银行都在列,看似竞争激烈,实则更像是一场“陪跑”。
与其说是对渤海银行“市民金融服务体系”的认可,不如说是主办方为了扩大影响力,拉拢银行赞助的手段。这种奖项,有多少是真正基于客观数据和用户反馈的?又有多少是公关运作和利益交换的结果? “人民金融·深耕细作”的主题,听起来高大上,但实际上,又有多少银行真正做到了“深耕细作”?还不是在玩概念、炒作噱头?
“金融为民”:口号的华丽外衣与现实的骨感
渤海银行声称以“金融为人民美好生活创造价值”为目标,搞什么养老金融、敬老权益、惠民服务、全民反诈…这一连串的名词,听得人眼花缭乱。问题是,这些服务真的能解决市民的实际问题吗?还是只是银行为了吸引客户、扩大业务而设计的花架子?
所谓的“市民金融服务体系”,真的能够增强客户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吗?还是只是让银行在宣传稿里显得更“亲民”、更“有温度”? 金融机构的本质是什么?是盈利。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,所谓的“金融为民”,又能做到几分真心实意? 恐怕更多的是在监管的压力下,做一些表面功夫,以应对舆论和政策的要求。真正能够触及民生痛点,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的金融服务,又有多少?
养老金融的“五个一”:看似周全,实则噱头?
“越陪伴越成长”?别把老年人当成待宰的羔羊
“一张卡片,一套产品,一套服务,一支队伍,一生相伴”,渤海银行搞的这个“五个一”养老金融服务体系,听起来确实挺周到。但仔细一琢磨,总觉得哪里不对劲。 “渤泰敬老卡”?不就是一张银行卡嘛,换个名字就能忽悠老年人? “专业的养老财务规划师队伍”?说白了就是理财经理,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推销产品,完成业绩指标。至于能不能真正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财务规划,那可就不好说了。
“越陪伴越成长”?这句口号更是让人感到不适。老年人需要的是真正的关怀和尊重,而不是被当成潜在的客户,被无休止地推销各种理财产品。很多老年人缺乏金融知识,容易被高收益的承诺所迷惑,最终掉入理财陷阱。 银行打着“陪伴”的旗号,实则是在利用老年人的信任和 vulnerability,把他们当成待宰的羔羊。这种行为,实在令人不齿。
手机银行“长辈版”:适老化改造的遮羞布?
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,很多银行都推出了手机银行“长辈版”。渤海银行也不例外,号称“全局页面适配字体放大,实现账户查询、转账、存款和理财等常用功能一键直达”。 乍一看,这似乎是一项贴心的服务。但问题是,有多少老年人真正会使用智能手机?又有多少老年人能够适应手机银行的操作界面?
很多老年人连基本的手机操作都搞不清楚,更别说使用复杂的手机银行 APP 了。所谓的“长辈版”,很可能只是银行为了应付监管要求,做出的表面文章。 真正需要的是,银行应该提供更加人性化、更加便捷的线下服务。比如,增加人工服务窗口,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,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问题。
指望一个“长辈版”APP,就能解决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问题,未免太过天真。 这更像是一块遮羞布,掩盖了银行在适老化服务方面的不足。
反诈先锋?数字游戏下的金融表演
“联防联控”:权力寻租的新空间?
渤海银行天津分行被授予“反诈先锋”的称号,还说通过“联防联控长效机制”,对1.98万户疑似受害人进行保护性止付,挽回潜在损失2亿元。 数字很漂亮,故事也很动听。但是,这背后真的没有水分吗? “联防联控”,听起来很正义,但实际操作中,是否会存在权力寻租的空间? 谁来定义“疑似受害人”?判断的标准是什么?是否存在误判的可能? 如果银行滥用权力,随意冻结用户的账户,那又该如何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?
所谓的“挽回潜在损失”,又有多少是真实的?银行在宣传的时候,往往会夸大其词,把一些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损失也算进去,以此来证明自己的“反诈”成果。 这种数字游戏,实际上是在掩盖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不足。如果银行能够从源头上加强风险管理,提高用户的防范意识,那才是真正的“反诈”。
“反诈”的政治正确:谁在浑水摸鱼?
如今,“反诈”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。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参与“反诈”行动,仿佛不“反诈”就落后于时代。 在这种背景下,一些机构开始利用“反诈”的名义,谋取私利。 比如,一些安全公司会向银行推销各种“反诈”软件和技术,从中获取高额利润。而这些软件和技术,往往效果并不理想,甚至会侵犯用户的隐私。
银行积极参与“反诈”宣传,固然是好事。但是,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要被各种“反诈”概念所迷惑。 要警惕那些打着“反诈”旗号,实则是在浑水摸鱼的机构和个人。 真正的“反诈”,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,而不是靠几个光鲜的口号和几个漂亮的数字。
渤海银行的“人民金融”之路:一场注定失败的豪赌?
金融的本质:逐利还是为民?
渤海银行高举“人民金融”的大旗,试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 但是,金融的本质是什么?是逐利。任何一家银行,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,都必须首先考虑自身的盈利能力。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,所谓的“人民金融”,又能走多远?
指望银行真正为人民服务,未免太过理想化。 银行的各项业务,最终都是为了实现盈利目标。 所谓的“市民金融服务体系”,很可能只是银行为了吸引客户、扩大业务而设计的营销手段。 当“为民”与“逐利”发生冲突时,银行会选择哪一个? 答案显而易见。
警惕“人民金融”成为新的寻租空间
“人民金融”的概念,本身并没有错。 但是,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,很可能会成为新的寻租空间。 一些银行可能会利用“人民金融”的名义,向政府申请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,或者进行一些不合规的经营活动。
“人民金融”如果沦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,那就违背了其初衷。 要真正实现“人民金融”,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,加强对银行的监督和约束,确保银行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,而不是打着“为民”的旗号,行“逐利”之实。 渤海银行的“人民金融”之路,注定充满挑战。 如果不能真正解决“为民”与“逐利”之间的矛盾,这场豪赌最终可能会以失败告终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